當前位置:探秘志 > 未解之謎 > 動物未解之謎 > 正文

白熊龍的形態(tài)特征 體長六米多和暴龍很是相似

白熊龍是中國翻譯后的名字,比較貼合其體態(tài)特征,顧名思義是某種兼具北極熊及蜥蜴形態(tài)特征的物種。白熊龍有大概六米長,在頭部有一個特征鮮明的脊,這一點與暴龍的形態(tài)特征相似,由此可以推斷出白熊龍與暴龍在物種從屬關系上比較親密。根據暴龍身體各個部位的比例,人們可以推斷出白熊龍的頭部大約六至七米左右。

一、白熊龍主要棲息于阿拉斯加

有大量的白熊龍化石位于阿拉斯加,科學家們通過對化石進行分析,推測白熊龍主要棲息于白堊紀晚期的阿拉斯加附近。通過具體對比白熊龍與暴龍的體態(tài)特征,科學家們將白熊龍歸為暴龍亞科一類。仔細觀察白熊龍頭骨化石可以得出,它們在頭部有著繁多的密集的分叉,并且分叉較細。

頭頂的脊明確的將其頭部的范圍一分為二,從正面看,這一頭部特征極為明顯。在對其口腔內部的牙齒進行分析后,考古學家們發(fā)現(xiàn)白熊龍的牙齒并不同于暴龍的尖利敏銳。暴龍有著極強的咬合力,而其口腔內部不論前后一律粗壯堅實的牙齒是保障其咬合力強大的重要基礎。但是白熊龍的口腔內部牙齒大小的分布及排列很有特色,那就是位于前排的牙齒要遠遠小于位于后排的牙齒。

二、冬季食物不足是白熊龍滅絕的原因之一

白熊龍是群居動物,其體形不算十分巨大,因此若是想攻擊比較大型的恐龍作為食物,必須要群體一起行動。白熊龍主要棲息于阿拉斯加的北部,緯度更高,則溫度更低。并且白堊紀晚期的這一區(qū)域氣溫極低,夏季晝長,而冬季夜長。

這使得白熊龍在冬季的漫漫長夜里難以尋覓到食物,并且處于冬季時,可供白熊龍裹腹的食物極少。迫于天寒地凍的惡劣氣候條件,生存于這一區(qū)域的恐龍物種也并不多。這使得白熊龍在冬季被餓死的頻率非常高,即使它們群體出動,也不一定能成功捕食到大型的恐龍獵物。冬季過去,白熊龍的數量往往會減少不少,這也是它們后來很快滅絕的原因之一。

分享至:

動物未解之謎相關

郵箱不能為空
留下您的寶貴意見